计算机代码正成为下一个世界通用“语言”。教育学家普遍认为,编程是一种让人思维方式缜密的手段。不少家长意识到编程可以给孩子带来的价值,让孩子从小学习编程,锻炼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,同样希望孩子的英语、数学能力也在编程中得到提升。
今天,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广州两位男孩的故事,他们分别是11岁的陈瑞鹏(化名)和12岁的姚斯盛(化名)。
在妈妈眼中,姚斯盛和音乐、艺术等没有太多交集。直到五年级,姚斯盛遇到了编程,姚妈妈才觉得,儿子找到了真正的兴趣。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,姚斯盛从小就学习了PPT、Word等软件的使用,还学习了CAD制图。四年级时,在爸爸的指导下,他用CAD画出了长方形音箱的结构图。爸爸的熏陶让他较早地“浸染”到计算机科学中,但他和编程还没发生“化学反应”。直到那天,他和妈妈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借书,一张少儿编程的传单让他内心不再平静。
他对编程感到新奇,编程不像做完一张卷子,自己以为答得很好,直到成绩发下来才知道自己是错误的,编程给了立刻的反馈,对与错一目了然。
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,姚斯盛试听了第一节课,他记得课堂任务是完成“飞翔的小鸟”。他觉得这样的挑战有意思,感觉不难。作品完成后,会生成二维码,他让爸爸妈妈感受一下他的作品,妈妈说,“哇,你做了一个这样的作品。”
姚斯盛对编程心生向往,但不得不面对升学的压力,但转念一想,升到初中课业负担可能加重“错过了这次机会,下次就很少有机会了。”于是,他走上了这条少儿编程的兴趣之路。

陈瑞鹏五年级时在学校接触到的Scratch编程课程(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,学编程的基础课程),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,他感觉“理解速度快,不是按部就班地学习”,他在编程中尝试修改变量,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。他用Scratch做出一些播放音乐、打地鼠的小程序,小小的尝试让他颇有成就感。
老师看出了他的天赋,建议他接受专业的培训。陈瑞鹏介绍自己时,简单直接地说“爱好编程”。这让老师喜出望外,做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,对于这样的学生,老师会给更多的挑战,“不要让他饿着”。在试听Python编程课后,陈瑞鹏发现“课程不难,适合我”。报名后,陈瑞鹏心情难掩激动,在他看来“Python是真正的编程语言”,Python与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也让他充满无限遐想;而让他紧张的是无法预计的困难。
他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学的是完成“雪花下落”的编程项目——通过代码完成雪花下落,在这过程中,还要做到举一反三,用代码修改雪花的大小、颜色、数量、下落的位置这些变量。开始接触真正的代码,陈瑞鹏感觉很“新奇”,在广州成大的他很少看到雪,这个“雪花下落”从名字上就吸引了他。
另一个让他比较满意的作品是“头脑王者”,这个程序代码复杂,难度偏高,考验逻辑能力。陈瑞鹏采用给出的题库作为素材,需要编码一套试题,题目要随机而不重复,在答题者输入答案后还给予验证响应。这个挑战自然不小,不过他还是顺利完成了。
妈妈是“头脑王者”的第一用户,妈妈通常都扮演了这样一个程序测试的角色,妈妈给的反馈是“界面美观,还算满意”。

用代码献给母亲“礼物”
陈瑞鹏在培训老师眼中是很乖巧的学生,每周四晚上上完课,他在周五就提前完成了作业,遇到问题,他会主动给老师发微信询问。
他不时给自己加课,在业余时间上网提前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,同时还自学另一种编程语言C++。在家练习编程,他不时忘记时间。陈妈妈喊他吃饭,他说“很快了,5分钟”,这个5分钟让陈妈妈一等就是1小时,有时回答说“再过1分钟”,这个1分钟一等就是30分钟。陈妈妈已经习惯了儿子的“时间等式”,也理解儿子专注投入到编程学习中,而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,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。
编程也成为陈瑞鹏和妈妈之间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。母亲节那天,陈瑞鹏特意为妈妈准备了特别的“礼物”,他知道妈妈喜欢看电影,专门做了一个妈妈喜欢电影类别的超链接;将妈妈和自己的照片做成网页;还做了一个集合歌曲、动画的页面……

陈妈妈在收到“礼物”之后备感幸福。
陈妈妈观察到陈瑞鹏学习编程后,编程成为他的一项特长,数学开窍了,也更加自信了,视野开阔了起来,“他很爱说话,只有在编程和睡觉的时候是安静的。”
陈瑞鹏觉得,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。他很享受代码的世界,他享受自我创造、开发脑洞编写代码程序,“这是有意义的事情”。